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
首页 >  > 制造业转型升级靠什么

制造业转型升级靠什么

发布时间:2016-10-17   来源:和讯新闻网  作者:秘书处   阅读次数:  【字体 】   打印

    目前,我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已近1/4。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自2010年之后,我国一直保持着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2016年4月,德勤联合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布《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预测,未来五年中国的竞争力将有所下降,到2020年排名将下滑至第二位。美国将超越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最具竞争力国家。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处在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爬坡过坎”的关键性阶段,既有前所未遇的挑战,也有前所未见的机遇。在新一轮的全球产业链重组过程中,我国制造业同时面临来自欧美发达国家与周边国家的双重竞争压力。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推出重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和计划。相比之下,“中国制造2025”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把握新一轮产业的战略机遇,结合我国基础和未来的产业发展以及工业强国的目标,总体做出的考虑。“十三五”时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在“十二五”时期成效的基础上,按照《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的发展路径持之以恒地继续推进,以最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质变。
    将智能制造定为主攻方向
    当前,发达国家为了打造国家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正积极推进高端制造业再升级,智能制造、网络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跨领域、协同化、网络化的创新平台正在重组制造业创新体系。首份中国智造现状及前景报告显示,我国智能制造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仅16%的企业进入智能制造应用阶段;从智能制造的经济效益来看,52%的企业其智能制造收入贡献率低于10%,60%的企业其智能制造利润贡献低于10%。
  首先,要把握发展方向试点推进。要根据智能制造特点,分类开展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务等重点行动。这几个方向各具针对性。纵向来看,贯穿于制造业生产的全周期;横向来看,也基本囊括了我国制造业中的传统和优势项目。
  其次,要从机器人智能装备开始突破。智能制造涵盖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服务,智能制造装备是智能制造发展的核心突破点。发达国家制造升级的过程中,是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作为抓手,我国从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也不例外,机器人不再是简单代替人工作业,实际上是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帮助各行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节能增效的现代化生产及管理。一方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与国家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相契合。继2013年我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后,2014年我国继续蝉联这一桂冠。国际机器人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5.6万台左右,增长54%,远高于全球工业机器人27%的销量增速。另一方面,90%尚未实现智能制造的中小企业,将是机器人应用的潜力市场,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在市场汽车、电子电气、食品饮料、塑料橡胶等细分行业,但我国作为制造业第一大国, 自动化升级所衍生的需求也应实现供给多元化。
  用先进标准倒逼升级
  4月份,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我们要打一场制造业的攻坚战,用先进标准倒逼中国制造升级。当天的会议还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该规划以五年为周期,提出两个阶段的目标:到2020年,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标准体系基本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加快接轨,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力争从目前的70%以上提高到90%以上,重点装备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到2025年,系统配套、服务产业跨界融合的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基本健全,装备制造业标准和质量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质量强国、制造强国转变。
 对行业而言,首先要提升创新水平,建立先进标准体系。从全球来看,国际标准的要求其实是最低的,而目前我国标准体系里,采用国际标准还是一个主要方式和任务。如果要构建中国的先进标准体系,无疑要构建一个高于国际标准的标准体系。一方面,要提升国际标准转化率,使得大多数领域的标准最低要求达到国际“及格”线;另一方面,还应当加快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加快标准更新,促进技术和产品创新,涌现出大量高于国际标准的国内标准,形成一个引领世界发展的中国标准群,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用中国标准走出去带动中国制造走出去,促进中国制造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
  对政府而言,要加大标准化改革力度。首先是改进政府管理方式,要采取新办法,让消费者自主选择。要采取负面清单的管理办法,除在危害人身安全、国家安全和生命健康等方面设置强制性标准,需要强制执行、严格管住外,其他方面要更多让市场发挥作用。要用先进标准倒逼“中国制造”升级,就需要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安排,加快实现标准化改革的目标任务,让标准成为质量的“硬约束”,最终实现倒逼制造业提质升级。
  需要说明的是,提升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标准是一方面,但在标准还没有达到的地方,良好的工业文化是关键。需下大力气培育工业文化,使行业所有的参与者都能认真严格、善始善终地做好每一个细节,快速地提高装备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真正让用户放心地使用中国制造的产品。
  发挥服务业提振作用
  我国制造业之所以大多处在产业链低端,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直接相关。因此,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牵引与助推。
 一是深化分工和合作。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加速发展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基本是走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和融合发展的道路,特别要围绕制造业这个“实体经济”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把高端服务元素坚实地嵌入制造业之中,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竞争力提升。
  二是加强产业融合。要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与支撑。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全球制造业正在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制成品最重要的投入之一。同样地,服务方式的实现、服务行为的完成也离不开制造业、制成品这个物质载体。服务与产品互为依赖,共同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服务业与制造业是共生共荣、互为融合的关系。我国正致力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升级,最重要的出路就在于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与互动发展。
  三是推动产业集聚。要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或功能园区,以服务业集聚策动制造业升级。集聚发展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特点和趋势,我们必须顺势而为。纵观国内外制造业发展经验,凡是生产性服务业发达、集群程度高的地区,其制造业也相对发达,竞争力比较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并无资源上的优势,但其制造业发达程度远超过中西部地区,就在于它有比较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和专业化水平较高的生产性集聚区和功能区。正是这种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通过规模化的知识密集型生产服务要素的嵌入,推动了制造业的升级。
  四是继续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治理产能过剩业已成为“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攻克的难题。未来化解产能过剩要“以史为鉴”,充分借鉴前期的经验与教训,政策的制定必须既充分考虑现阶段的体制特点与经济环境,分析前期政策的得失,纠正政策执行中的失效,同时又前瞻未来,与体制改革的目标衔接,从而在执行中不断提升政策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作者系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

相关文件
暂无相关的文章...